“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……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,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。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,家风、家教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。(3月11日中国文明网)
家风成为“两会”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,一方面反映了传统文化中“家文化”的回归,另一方面,家风对于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作用,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。中国因为地域广阔,民族众多,因此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对于家风的养成、理解和传承也存在差异。但是,家风作为一个族姓特有的文化传承形式,所涵盖的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,总结起来也不外乎一下几个要点:首先,在家庭建设方面强调的是勤俭持家、尊老爱幼。其次,在教育方面强调的是知书达理,然后才是致仕闻达。其三,在立世成业方面强调的是诚实守信、恪守规则。其四,在致仕为官方面,强调的是两袖清风、青史留名。第五,家国情怀方面,强调忠诚不渝、以国当家。第六,在与自然相处方面,强调敬天畏地、笃信风水。
当然,每个族姓因为家学渊源以及所在民风民俗的不同,也会在家风的养成和传承中参入与家学文风和民风民俗相关的内容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,每个族姓在家风的养成和传承上,都把勤俭节约、尊老爱幼当成持家之道,把老实做人、清白做事当成做人的本分,把诚信守信、童叟无欺当成谋利的根本,把奉法守廉、大公无私当做为官之道,把忠烈仁义、卫国戍边当成中华儿女的本色,把敬畏自然、趋利避害、当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第一原则。通过上述解析,我们不难发现,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,每一个族姓的家风串联起来,就像经过时光之手打磨而成的一条钻石项链,虽经朝代更迭,虽然历经风雨,期间甚至饱受苦难,但是因其内核恒久不变,外在棱角分明,加上中华民族每个家庭成员的常挂于心,一经与中华之光的华彩相遇,便会发出令世界瞩目的文明之光。我们在为传统家风自豪的同时会发现,其实传统家风所蕴含的内容,也是与我们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让人奋发有为,都是让人家国共担。
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,虽然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日新月异,虽然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,虽然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,虽然这也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,但是家总是我们最温暖的归宿,也是我们在外回望最多的方向。家的魅力,不只有父母的亲情,儿女的柔情,更多的则是能在家中找到最真归属感,这种归属感也许是由多种因素的组成的,但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,就是从小就深植于心的乡愁情结,而这个情结的内核,就是历久弥新的家风传承。因此,家风所至,也是每个人战胜困难和曲折,成就个人理想和梦想的一种正能量。
也正是源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,都有着深植于心的乡愁情结,从小都受到过家风的熏陶,都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,所以我们可以自豪的说,每个族姓的家风,其实也是组成整个中华民族最炫的民族风。(三月烟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