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彭绍峰 摄)
(彭绍峰 摄)
盛夏时节,从恩施州城出发,在距离州城约110公里的红土古镇,人们正忙于赶集,鞋匠铺里的师傅正忙于钉鞋……这既是老街的一部分,也是老街独特的风景。现在,让我们一起走进红土老街,倾听她的声音,感受她的故事。
老街故事
老街坐落在山谷平坝之中,四面群山环抱,溪涧纵横,深幽长巷,古风神韵;青瓦飞檐,古色古香;悠悠古镇,缕缕乡愁;尘嚣离远,心定神闲;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
红土古镇是施鹤大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,自古便是周边地区的集贸中心。穿越红土古镇的巴盐古道,在这里集官道、商道、盐道于一身。
鼎盛时期,曾有汉阳客商童氏兄弟及江浙、湘鄂客商变行商为坐商,在此经营布匹、药材等,红土古镇一时声名鹊起,有“小汉口”之旧称。
据1944年所立《建筑乡公所序》碑记“恩邑红豆溪市场,百余年人文蔚启,山水清音,虽非通都,可壮大观”,可证红土古镇建镇已近300年,还曾使用红豆溪的雅号。
走进老街,一条铺满青石砖的街道幽深地向前延伸。两旁的商铺老旧斑驳,发出咯吱声响的木板门依然起着重要作用。那些赖以生存的老行当,在老人们的手里依然泛着古铜色的光芒,似乎在向人们娓娓道着老街曾经的悠远历史。
人们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,更愿意生活在这种闲适的生活里。那些散漫的节奏却有着生活的细节,他们把这种细节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得极致。人们在工作之余,习惯喝一壶绿茶,听一曲老歌,唱一首小曲,看一本书籍,跳一支舞蹈。红土老街,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有趣的故事。
老街文化
红土集镇是恩施、建始、鹤峰、宣恩四县市交汇之地和商贸集散地,老街有两条平行街道,街面房屋毗邻相接,老式木房与新建钢筋混凝结构的楼房错落间杂;新街沿恩红公路南北走向而建,农历逢单赶集,人潮涌动,热闹非凡。
红土老街是目前恩施州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,分为上街、中街、下街和后街,以及解放后修建的后街。建筑以木质穿斗结构为主,基以柱石,现存老街以中街、下街段保留比较完好,街道还有多栋完整的“四合天井”传统建筑。
红土老街一直以来以商业繁华著称,是红土乡的集镇,也是我国西南著名文化线路巴盐古道上因盐而兴起的一个文化古镇。
红土出文人,历史上红土乡名人乡贤众多,红土老街现存多处“深宅大院”,旧时红土贤达:韩书文、李友端、刘德庵、韩义三、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三军政治部主任夏曦,在红土老街之上均有故居保留。
刘家大院是目前恩施州现存保留最完好的历史建筑之一,为清末民初刘钟桓兄弟所修。建筑主体为穿斗木结构建筑,局部墙体为石制;正堂为落脚朝门,两侧为石门,墙面均有彩绘。大门、正堂悬木匾,上书“德寓蜚英”、“墨庄遗业”。
老街文化历史悠久而深厚。老街长廊古朴典雅,老街屋檐轻轻诉说着那个时代古老的故事。老街,这两个字蕴含了太多的诗情画意,也勾连着多年的历史传承。
老街味道
历史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了,当人们今天再次走在老街上,有人会想推开历史的重门,轻轻地走进那旧时的老街。
走进老街,心中总会流泻出细腻而感性的一幕幕,而这些细节,带着意犹未尽的温暖和甜蜜,随时撩动着感动的心弦。
在老街,有传统浓厚的邻里关系。这里没有围墙高筑,有些旧宅院,会有好几户人家住在一起。平时左邻右舍非常熟悉,招呼问候,串门闲聊,有说有笑。
沿着老街往里走,映入眼帘的是由一栋栋木板结构的“老房子”组合而成的“古韵长廊”。老街里是各式各样的小店,有卖衣服的,有打豆浆的,有做小吃的……叫不出名字的工具散发着古老的韵味,只有走上前去亲身体验,才不枉来此一游。
如今,那低矮的屋楼、那斑驳的墙面、那老式的凳椅、那慢摇的蒲扇,都渐渐消失在远去的尘烟中,只有那老街味道,依然在人们的记忆里久久回荡。
老街虽老,但富有人情味,除了熟悉的老房旧屋和老物件,还多了从容和安静,这也许是本地老人留恋于此的缘由吧。
老街,带着泛黄的味道,穿街过巷,自有一种温暖幸福的气息尘封在心底,让人难以忘怀。
老街,已成为当地人们梦里梦外的一道牵绊和情怀,老街它可以走出历史的舞台,但它永远也走不出人们的记忆。
(值班总编:朱述耀 编审:李晋升 编辑:方宏艳)